舊站將于1月11日關閉,屆時將無法訪問,請您及時將舊站信息保存。
確定一、學校簡介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國家“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學建設高校,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上海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y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學科門類。現(xiàn)設有31個學院。設有101個本科專業(yè),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博士點,4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未覆蓋)、7個博士專業(yè)學位類別、30個碩士專業(yè)學位類別(含博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點),2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示范基地、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lián)合實驗室、1個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個國家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平臺“中共一大紀念館—上海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xié)同研究中心”,1個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1個高校國別和區(qū)域研究中心、1個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1個中國社科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1個國家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1個外交部與上海大學共建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1個國家文物局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1個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大學共建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科學研究院、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國外專局與上海大學共建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合作基地等90個省部級及以上基地平臺。
上海大學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zhàn)略,初步形成了層次更為清晰、結構更趨合理、具有國際化程度、適應學校發(fā)展需要的師資隊伍,并已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響、有潛力的學科團隊。現(xiàn)有專任教師3439人,其中正高級786人、副高級1153人?,F(xiàn)有全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雙聘院士13人,海外院士13人;國家級中青年領軍人才103人,國家級青年人才86人,藝術類人才10人,省部級中青年領軍人才224人,省部級青年人才290人。
上海大學科研能力和水平處于全國高校先進行列。1994年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40項(其中一等獎2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26項(其中一等獎2項),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0項,獲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和宣傳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共計211項(其中一等獎49項),獲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共計21項(其中一等獎3項),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及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共計51項。
二、招聘崗位
上海大學現(xiàn)有2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包含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和藝術學8個學科門類。本年度計劃招聘博士后人員447名。
三、崗位需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品學兼優(yōu),身體健康;
2.年齡一般在35周歲以下,且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
3.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較強的創(chuàng)新活力和學術潛能,且具有一定科研成果和團隊合作精神。
招聘詳情:https://jobs.shu.edu.cn/
流動站介紹:https://hr.shu.edu.cn/bsh1/ldzjs.htm
四、福利待遇
1.在站期間基本年薪22萬元/年,團隊或合作導師增加補充薪酬1.5-5萬元/年。入選博新計劃、上海市超級博士后資助等,年薪可達37-60萬元。
2.按照國家規(guī)定繳納五險一金,辦理子女入學入托,享受年度體檢、工會等教職工福利。
3.在站期間可申請副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通過者優(yōu)先推薦留校工作,入校后可按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聘任。
五、招聘學院及聯(lián)系方式
六、博士后崗位需求
郵件主題標明為“姓名+應聘崗位+博士后招聘網”
序號 | 招收學院 | 招收流動站 | 招聘人數(shù) | 項目介紹 | 合作導師 | 辦公電話/電子郵箱 |
1 |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 | 物理學 | 2 | 超導涂層導體、超導磁通渦旋物質、晶體材料生長、多鐵性材料、微納加工、ARPES等 | 葛軍飴 | junyi_ge@t.shu.edu.cn |
2 |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 | 物理學 | 4 | 基于計算物理和數(shù)據(jù)驅動的量子材料前沿研究。聚焦拓撲電子和自旋耦合效應,開發(fā)設計新型量子材料、研究量子效應及其物理機制、探索量子器件的構建與應用等,為未來量子材料科學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提供基礎知識。 | 任偉 | renwei@shu.edu.cn |
3 |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 |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人工智能方法發(fā)展及材料應用 | 楊炯 | jiongy@t.shu.edu.cn |
4 |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 |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CIGS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與開發(fā);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在太陽能電池光伏領域的應用研究。 | 王生浩 | shenghao.wang@oist.jp |
5 |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主要高比能量鋰電池材料的研發(fā):1、鋰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電荷補償與結構調控研究;2、固態(tài)電解質材料的設計、制備及應用; | 郭炳j教授、呂迎春副研究員 | yclyu@shu.edu.cn |
6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電池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前期初步建成的電化學儲能材料設計平臺基礎上,擬以高比能鋰基電池體系為例,通過多尺度模塊發(fā)展與跨尺度關聯(lián)集成、領域知識嵌入的數(shù)據(jù)質量治理、領域知識標簽數(shù)據(jù)收集,構造仿真和符號化數(shù)據(jù)庫與知識庫,創(chuàng)制算法-數(shù)據(jù)-知識互利共生的電池人工智能大模型與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 | 施思齊 |
021-66133141 sqshi@shu.edu.cn |
7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各向異性壓電陶瓷機理和調控 | 程晉榮 |
021-66135197 jrcheng@shu.edu.cn |
8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3 |
1)高/超純鐵研發(fā)與應用 2)高性能鋼鐵材料研發(fā) |
董瀚 |
18817559253 boyushankf@126.com |
9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高性能稀土永磁合金微觀組織調控與性能研究 | 杜娟 | jducase@shu.edu.cn |
10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2 |
1.高品質特殊鋼開發(fā); 2. 鋼鐵冶金新技術 |
付建勛 |
13701837760 fujianxun@shu.edu.cn |
11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光熱調制材料(具體包括面向算力中心應用的高效納米微米流體散熱材料和光熱調制農膜) | 高彥峰 | yfgao@shu.edu.cn |
12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高熵合金相圖計算,成分優(yōu)化、打印和性能分析 | 賈延東 |
021-66138066 yandongjia@shu.edu.cn |
13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仿生智能高分子合成以及在生物功能材料領域的應用 | 李文 | wli@shu.edu.cn |
14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1 | 高性能鈦合金的設計與制備 | 李重河 |
13501773062 chli@staff.shu.edu.cn |
15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1 | 開展先進耐火材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先進耐火材料數(shù)智化設計與多目標協(xié)同提升,(2)先進耐火材料多因素耦合服役評價及表征,(3)高溫新技術、新工藝用先進耐火材料創(chuàng)制及應用技術。 | 劉國齊 |
13592003370 liuguoqi@shu.edu.cn |
16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稀土永磁材料,軟磁材料,磁相變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 | 劉劍 |
15869324837 liujian@shu.edu.cn |
17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圍繞高性能合金相變行為預測不準確問題,在相圖熱力學、擴散動力學等方向開展研究,重點是構建CALPHAD集成數(shù)據(jù)庫,形成先進金屬材料設計新方法 | 魯曉剛 |
18817597564 wszheng@shu.edu.cn |
18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2 | 研究方向:1.基于集成計算的高性能鑄造鎂合金設計和制備;2. 高容量長壽命鎂基儲氫合金設計與吸放氫機理 | 羅群 | qunluo@shu.edu.cn |
19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特種環(huán)境下金屬腐蝕與防護 | 呂戰(zhàn)鵬 |
18621377737 zplu@t.shu.edu.cn |
20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2 | 定向凝固/單晶高溫合金組織、缺陷、性能的控制;膨脹合金成分與性能;定向過程宏微觀耦合模擬 | 任維麗 |
15902176956 wlren@staff.shu.edu.cn |
21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3 | 圍繞發(fā)動機葉片全流程制備、微電子用高純金屬材料和重大裝備用鋼,在高溫合金、陶瓷型芯等材料開發(fā)和制備,磁場下材料制備,金屬材料精煉及純凈化,定向凝固、增材制造等材料成型及加工過程,特殊鋼和特種冶金,冶金數(shù)值模擬、大數(shù)據(jù)等方向開展研究。 | 任忠鳴/玄偉東 |
13918594145 wdxuan@shu.edu.cn |
22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1.不銹鋼表面合金化及高氮鋼塑性加工; 2.航空含氮馬氏體不銹軸承鋼; 3.有相關研究經歷和較好論文寫作能力。 |
王博 |
18621529069 bwg@shu.edu.cn |
23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無序合金成分設計、制備和變形機制分析 | 王剛 |
021-66138066 g.wang@shu.edu.cn |
24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1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及器件、高能輻射探測器件、光電傳感器件設計及工藝 | 王林軍 | ljwang@shu.edu.cn |
25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抗熔損自修復功能防護涂層材料與關鍵技術高端功能與智能材料 | 吳曉春 |
021-65878067 wuxiaochun@shu.edu.cn |
26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功能導向新金屬材料 | 肖學山 |
13641620578 xsxiao@mail.shu.edu.cn |
27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半導體輻射探測單晶生長及器件研究 | 徐閏 |
13817236245 runxu@shu.edu.cn |
28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3 |
1.低碳高效煉鋼技術:高效、低成本、高品質鋼的鐵水預處理、轉爐、精煉技術研究與新技術開發(fā); 2.無缺陷鑄坯連鑄技術:薄板、厚板、長材的鑄坯質量控制技術研究、連鑄新技術開發(fā)及高錳高鋁鋼的連鑄新技術開發(fā); 3.高品質鋼夾雜物控制技術:汽車板、硅鋼、厚板鋼、特鋼、鋼管鋼等夾雜物控制技術研究及氧化物冶金技術開發(fā); 4. 冶金人工智能技術:冶金過程大數(shù)據(jù)分析。 |
楊健 |
021-66136580 yang_jian@t.shu.edu.cn |
29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核燃料包殼材料服役行為及其相關機理研究,生物醫(yī)用鋯合金的相關行為及其機理研究 | 姚美意 |
13818897458 yaomeiyi@shu.edu.cn |
30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高性能汽車零部件及工程用特殊鋼開發(fā)、合金微觀組織表征及強韌化機理研究、高強材料抗疲勞抗腐蝕耐氫脆延遲斷裂等使用性能研究 | 姚贊 | yaozan@shu.edu.cn |
31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新型智能材料構建及缺損組織重建 | 尹靜波 |
021-66138055 jbyin@t.shu.edu.cn |
32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2 | 冶金含鋅、含鐵等多金屬二次資源綜合利用,其中冶金塵泥是鋼廠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二次資源。塵泥不僅含有鐵元素,還含有較高的鋅、鉛等元素。每生產1噸粗鋼將產生50~200kg的塵泥,其中含鋅塵泥約占粗鋼含量的30-70kg。研究塵泥中多金屬分離原理,提取多金屬方法,開發(fā)塵泥綜合利用技術,可以帶來每年可以產生約1500億元產值。 | 于要偉 |
021-66135802 yaoweiyu@shu.edu.cn |
33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3 | 1、圍繞自潤滑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及其界面性能調控開展研究工作;2、具有相關研究經歷;3、年齡不超過35歲 | 俞鳴明 |
13818569620 mmyu@shu.edu.cn |
34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高矯頑力、高磁能積永磁材料的研究 | 鄭強 | qzheng@shu.edu.cn |
35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5 |
開展強磁場下高性能合金材料冶金與制備、在線測量;超高純金屬制備; 磁場輔助電渣重熔特殊鋼技術和裝備開發(fā);高性能銅合金開發(fā)以及高熵合金的研究。 |
鐘云波 |
18801928562 ztx@shu.edu.cn(鄭老師) |
36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方向:主要研究新穎碳氫活化,碳碳偶聯(lián)合成方法制備側鏈功能化共軛聚合物。要求獨立從事功能化導電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其電化學性能、生物應用評價工作,并協(xié)助團隊其他人員的研究工作,參與申請和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 朱波 |
18501690598 bozhu@shu.edu.cn |
37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方向:主要研制柔性植入生物電子器件。要求獨立從事高性能生物電子器件制備及其在體內植入應用研究,并協(xié)助團隊其他人員的研究工作,參與申請和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 朱波 |
18501690598 bozhu@shu.edu.cn |
38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方向:主要專注疾病標記物或生化標志物傳感生物電子器件的制備及應用。要求獨立從事生物電子器件研制及其在體內植入傳感或體外生物傳感器件應用的評價研究,并協(xié)助團隊其他人員的研究工作,參與申請和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 朱波 |
18501690598 bozhu@shu.edu.cn |
39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3 | 圍繞氫冶金、電化學冶金等低碳冶金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以及圍繞新材料創(chuàng)制及資源綜合利用,包括氫能材料、高純金屬材料、微納材料、硅基材料等,開展新技術及新材料研究,服務國家雙碳戰(zhàn)略。 | 鄒星禮/魯雄剛 | xlzou@shu.edu.cn/luxg@shu.edu.cn |
40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運營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港口與航運物流、決策支持系統(tǒng) | 鎮(zhèn)璐 | lzhen@shu.edu.cn |
41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3 | 依托上海企業(yè)創(chuàng)新與高質量發(fā)展研究中心招聘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管理方向決策咨詢人才 | 于曉宇 | yuxiaoyu@vip.126.com |
42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供應鏈管理、數(shù)字營銷 | 范小軍 | ardourfan@shu.edu.cn |
43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 | 開展新興數(shù)字技術應用與治理大方向合作研究,針對但不限與以下介個研究領域:人智交互下生成式AI應用與影響,沉浸式技術與文旅行業(yè)融合發(fā)展模式與對策,智能健康平臺中用戶行為管理與治理,元宇宙技術使用與影響 | 金曉玲 | 18221829132/kathypodless@163.com |
44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 | 智能決策:數(shù)據(jù)挖掘與商務智能 | 紀穎 | jiying1981@shu.edu.cn |
45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 | 電商大數(shù)據(jù)挖掘與分析項目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構建出電商數(shù)據(jù)分析體系。從海量數(shù)據(jù)中挖掘商業(yè)價值與趨勢,包括用戶行為、產品預測等分析。幫助企業(yè)優(yōu)化營銷策略與提升產品服務水平,實現(xiàn)更高商業(yè)價值。 | 李樹剛 | luck_li@shu.edu.cn |
46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 | 運籌優(yōu)化與決策 | 林貴華 | guihualin@shu.edu.cn |
47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目前在研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縱向項目、1項其他縱向項目、3項橫向項目。聚焦數(shù)字經濟背景下的創(chuàng)新管理與政策優(yōu)化問題,包括責任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創(chuàng)新政策優(yōu)化、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地位、科技安全等領域;關注未來產業(yè)、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等新質生產力及與其相匹配的新型生產關系問題;關注上海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問題等。 | 盧超 | 021-66133380;06luchao@163.com |
48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會計與財務、公司金融、金融中介 | 呂懷立 | lvhuaili@shu.edu.cn |
49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 | 贊助披露視角下網紅營銷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與監(jiān)管對策研究 | 單娟 | shanjuan@shu.edu.cn |
50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1.使用運籌優(yōu)化特別是魯棒優(yōu)化和博弈決策、數(shù)據(jù)分析等開展供應鏈管理、運營管理、應急管理、能源管理、環(huán)境治理、城市治理等相關研究,合作發(fā)表高水平研究成果。2.全面參與課題組相關研究工作。 | 孫華麗 | sun_huali@163.com |
51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 | 運用運籌學和博弈論等理論知識對港航物流系統(tǒng)的優(yōu)化運營問題進行研究,要求熟練掌握英文和計算機編程等 | 汪挺松 | wangts@shu.edu.cn |
52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課題組結合交通管理、社會心理學、人工智能等理論與方法,深入探討可持續(xù)交通的系統(tǒng)發(fā)展與措施。具體如下: 1. 公共交通,如需求響應式公交的出行選擇與調度優(yōu)化問題; 2. 電動交通,如城市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布設與社會共享問題; 3. 共享交通,如共享單車的使用與規(guī)范問題; 4.智能交通,如模塊化公交規(guī)劃與調度中存在的路線-車輛-乘客的隨機優(yōu)化問題,飛行汽車的地空協(xié)同問題,新型智能運載工具的社會接受度問題等。 歡迎計算機、交通管理、心理學相關專業(yè),熟練掌握多源大數(shù)據(jù)處理、機器學習、實驗設計等研究方法的博士申請。 |
楊穎 | yying@shu.edu.cn |
53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項目名稱:半導體制造企業(yè)相關生產計劃與調度優(yōu)化研究 項目目標: 本項目旨在研究和開發(fā)一套高效的生產計劃與調度優(yōu)化系統(tǒng),以提高半導體制造企業(yè)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并提高對動態(tài)變化的適應能力。通過深入分析半導體制造過程的特點和需求,項目將提出創(chuàng)新的優(yōu)化模型和算法,實現(xiàn)生產調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任職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品學兼優(yōu),身體健康; 2.年齡一般在35周歲以下,且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 3.較好的學術背景,較強的創(chuàng)新活力和學術潛能,且具有一定科研成果和團隊合作精神。 |
陽發(fā)軍 | fjyang1116@foxmail.com |
54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 | 大語言模型與生成式人工智能 | 熊勵 | xiongli8@shu.edu.cn |
55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3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產品開發(fā)研究 | 周建 | zhou_jian@shu.edu.cn |
56 | 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網絡;創(chuàng)新團隊的認知與行為 | 趙炎 | zhaoyan87@shu.edu.cn |
57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多肽結構解析(二維NMR等)、蛋白質/多肽分子動力學模擬(生物信息學) | 曹傲能 | ancao@shu.edu.cn |
58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高分子合成與組裝、生物醫(yī)用高分子材料 | 車海龍 | hche@shu.edu.cn |
59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環(huán)境功能材料設計研究,主要包括新型碳材料、過渡金屬氧化物和光催化功能材料,電化學功能材料及氣敏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性能研究。 | 焦正 | 66135160/zjiao@shu.edu.cn |
60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環(huán)境功能材料設計研究,主要包括新型碳材料、過渡金屬氧化物和光催化功能材料,電化學功能材料及氣敏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性能研究。 | 程伶俐 | 66137503/chenglingli@t.shu.edu.cn |
61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南方紅土鐵穩(wěn)定同位素特征及古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胡雪峰 | xfhu@shu.edu.cn |
62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開發(fā)以100%可再生來源基材為原料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用于替代傳統(tǒng)塑料,應用范圍從日用包裝到藥物膠囊,同時研發(fā)新型抗菌劑應用于制備抗菌包裝材料,保障食品等產品品質,減少微生物污染。 | 鄧小勇 | 18221439401/xydeng@shu.edu.cn |
63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1)固態(tài)電池設計開發(fā)及固態(tài)電解質材料的設計合成、界面穩(wěn)定性研究;(2)固態(tài)鋰硫電池及關鍵材料;(3)堿金屬負極表面保護及全固態(tài)電池應用;(4)高比能量新型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 趙兵 | 021-66137501/jiangyong@shu.edu.cn |
64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1)固態(tài)電池設計開發(fā)及固態(tài)電解質材料的設計合成、界面穩(wěn)定性研究;(2)固態(tài)鋰硫電池及關鍵材料;(3)堿金屬負極表面保護及全固態(tài)電池應用;(4)高比能量新型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 蔣永 | 021-66137501/jiangyong@shu.edu.cn |
65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2 | 空氣質量數(shù)值模擬;大氣鹵素化學;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 | 李莉 | lily@shu.edu.cn |
66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功能納米材料及其在新能源和環(huán)境中的應用,包括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等工作。 | 李珍 | 66137795/lizhen@shu.edu.cn |
67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水分解制氫技術是氫能生產領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通過分解水(H?O)生成氫氣(H?)和氧氣(O?)。作為清潔能源的關鍵技術之一,它具有減少化石燃料依賴、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意義。 研究內容包括:1. 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降低電解水過程中析氫反應(HER)和析氧反應(OER)的過電位。2. 探索低成本、高穩(wěn)定性的電解質膜(如固體氧化物、質子交換膜)。3.優(yōu)化電解槽的結構設計,提高能效和長期穩(wěn)定性。4.開展綠色能源供給,如風能、光伏發(fā)電結合電解水系統(tǒng)實際應用。 |
劉浩 | haoliu@shu.edu.cn |
68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鈉離子電池(Sodium-ion Battery, SIB)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型儲能技術,因其成本低廉、資源豐富和環(huán)境友好性,被認為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替代方案,尤其在大規(guī)模儲能領域具有潛在優(yōu)勢。 研究內容: 正極材料:設計和合成高比容量、高循環(huán)穩(wěn)定性的鈉離子正極材料,如層狀氧化物(如NaxMO2,M為過渡金屬)、聚陰離子化合物(如磷酸鐵鈉、硫酸釩鈉)。優(yōu)化材料的晶體結構與離子傳導路徑,提升電化學性能。 負極材料:研究和優(yōu)化碳基材料(如硬碳、軟碳)和合金基材料(如錫基、銻基)以提高儲鈉容量和循環(huán)穩(wěn)定性。開發(fā)具有高倍率性能和低鈉離子嵌入電位的新型負極材料。 |
劉浩 | haoliu@shu.edu.cn |
69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開發(fā)高活性、高選擇性電催化材料應用于CO2電催化還原和其他小分子的催化轉化。 | 羅穩(wěn) | wenluo@shu.edu.cn |
70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海水提鈾材料制備及海試驗證研究,醫(yī)用同位素吸附分離材料研究 | 馬紅娟 | 13611764034/hongjuanma@shu.edu.cn |
71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有機污染土壤氧化修復 | 阮秀秀 | 02166137742/ruanxiuxiu@shu.edu.cn |
72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特種環(huán)氧樹脂的研發(fā)和配方設計 | SU QIANQIAN | 021-66138026/chmsqq@shu.edu.cn |
73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重點圍繞低級別河流的營養(yǎng)鹽循環(huán)規(guī)律。通過揭示不同類型溪流營養(yǎng)鹽螺旋循環(huán)規(guī)律,建立基于自然原理的營養(yǎng)鹽負荷攔截的生態(tài)處置方案。 | 汪福順 | 66137502/fswang@shu.edu.cn |
74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碳基材料的合成及其電催化應用 | 王亮 | 66135276/wangl@shu.edu.cn |
75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多孔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能源存儲和催化性能研究 | 張海嬌 | hjzhang128@shu.edu.cn |
76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針對環(huán)境新污染物和潛在代謝物方法建立和檢測分析等前沿領域,進行新污染物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生物轉化研究;針對新污染物環(huán)境與健康風險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基于毒理學模式生物,結合表征分析與毒性評估等方法,開展新污染物的環(huán)境行為、毒性效應及分子機制研究。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77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針對新污染物環(huán)境暴露識別與人群健康風險評估開展前瞻性基礎理論與實用技術研究,基于毒理學、暴露組學及健康科學方法,在暴露與效應生物標志物、毒性通路干擾和表觀遺傳等污染所致健康危害的分子機理上取得原創(chuàng)性突破。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78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針對生物分子納微環(huán)境效應及機體健康效應的核心學術問題。在納米尺度上對生物活性分子在界面進行組裝和調控,并研究其對腫瘤微環(huán)境及免疫微環(huán)境的調控,探索包括免疫治療在內的不同治療策略的增效,拓寬在癌癥、炎癥及糖尿病足傷口愈合等疾病領域的應用。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79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以綠色低碳環(huán)境治理為目標,研發(fā)污染場地修復材料與技術,主要開展新污染物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氧化/還原材料的制備、降解機理、場地修復技術和應用等相關研究。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80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針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遷移轉化與污染風險開展模擬及應用研究,結合場地修復及政策要求開展標準規(guī)范編制,基于土壤化學和水文地球化學方法,在環(huán)境多介質復合污染數(shù)值模擬及標準規(guī)范編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81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面向國家雙碳戰(zhàn)略需求,開展碳排放核算、排放因子數(shù)據(jù)庫及高分辨率排放清單、溫室氣體監(jiān)測與反演,生態(tài)碳匯計算、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S),碳資源化高效利用技術,“雙碳”能源轉型路徑,碳定價及監(jiān)管機制設計等原創(chuàng)性研究。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82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引、環(huán)境治理為目標,開展場地重金屬和有機復合污染治理過程檢測、修復智能裝備等方面的前沿基礎與實用技術研究,在環(huán)境低碳修復方面取得原創(chuàng)性突破。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83 |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針對鋰電池的深度拆解與資源化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研發(fā)退役鋰電池中金屬氧化物、有機電解液等再生資源的安全回收利用技術,塑料制品分選、降解與資源化技術,實現(xiàn)動力電池的規(guī)?;偕唾Y源化利用。 | 李輝 | 021-66137732/wangyp523@163.com |
84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1.從事有機光電傳感、憶阻材料和器件的科研工作;2.積極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博士后基金或其他科研項目,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完成上海大學博士后出站任務;3.協(xié)助合作導師進行研究項目的申請與研究生的培養(yǎng);4.其他與課題組科研相關的工作。 | 董清晨 | qcdong@shu.edu.cn |
85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1.從事有機發(fā)光、光伏、探測材料和器件的科研工作;2.積極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博士后基金或其他科研項目,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完成上海大學博士后出站任務;3.協(xié)助合作導師進行研究項目的申請與研究生的培養(yǎng);4.其他與課題組科研相關的工作。 | 魏斌 | bwei@shu.edu.cn |
86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1.從事有機材料和OLED、太陽能器件的科研工作;2.積極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博士后基金或其他科研項目,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完成上海大學博士后出站任務;3.協(xié)助合作導師進行研究項目的申請與研究生的培養(yǎng);4.其他與課題組科研相關的工作。 | 王子興 | zxwang78@shu.edu.cn |
87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1.從事量子點材料和LED器件、光電探測材料與器件、機器學習的科研工作;2.積極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項目,發(fā)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完成上海大學博士后出站任務;3.協(xié)助導師參與研究生的培養(yǎng)及課題組其他科研相關工作。 | 楊緒勇 | yangxy@shu.edu.cn |
88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智能結構與控制、拉削理論與裝備監(jiān)測 | 張順琦 |
021-66130830 zhangsq@shu.edu.cn |
89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生物運動機理的機器人仿生驅動與控制技術;骨科手術機器人復雜機構、交互感知與控制技術;柔性穿戴式康復機器人技術等。 | 雷靜桃 |
021-66130820 jtlei2000@163.com |
90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應用光學與融合傳感技術研究 | 王馳 |
021-66130801 wangchi@shu.edu.cn |
91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圍繞船用裝備振動噪聲控制和聲隱身技術,及重大裝備服役安全,開展動力學建模、虛擬樣機仿真與數(shù)字化等關鍵技術研究。 | 孫濤 |
021-66130813 suntao@shu.edu.cn |
92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1.從事氧化物薄膜晶體管、光電探測器、電路等科研工作;2.積極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博士后基金或其他科研項目,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完成上海大學博士后出站任務;3.協(xié)助合作導師進行研究項目的申請與研究生的培養(yǎng);4.其他與課題組科研相關的工作。 | 李喜峰 | lixifeng@shu.edu.cn |
93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依托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等項目,面向航空、航天等領域,針對SiC、金剛石、ZnS等脆硬性材料復雜精細結構傳統(tǒng)加工方法存在質量一致性差、穩(wěn)定性差等問題,開展超快激光微納制造技術研究,解決難加工材料高質量精密制造難題。 | 馮杰才 |
13795221183 fengjiecai@shu.edu.cn |
94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人形機器人智能諧波減速器研發(fā) | 何斌 | mehebin@shu.edu.cn |
95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數(shù)字孿生及智能制造系統(tǒng) | 蔡紅霞 |
13641670598 hxcai@shu.edu.cn |
96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數(shù)字孿生技術在復雜產品正向設計、生產、驗證、服務中的理論方法、技術與系統(tǒng)研究。 | 高增桂/劉麗蘭 |
18917835726 gaozg@shu.edu.cn |
97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招收控制科學與工程等研究方向人員。 1)上海市協(xié)同創(chuàng)新專項“XX人形機器人技術創(chuàng)新及研發(fā)”(項目編號:XTCX-KJ-2024-31),執(zhí)行周期為2024年01月至2025年12月。項目將重點關注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與運動規(guī)劃控制算法,在關節(jié)執(zhí)行器結構設計和驅動控制算法、人形機器人穩(wěn)定行走控制算法與全身協(xié)同控制算法等方面開展研究。 2)XX研究所WDZC專項開放課題“基于銳華XX機器人控制XX”,執(zhí)行周期為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項目將重點關注人形機器人控制平臺的研發(fā),在機器人控制平臺設計與軟硬件系統(tǒng)集成、多電機協(xié)調控制與多傳感器數(shù)據(jù)融合、基于自研機器人控制平臺的運動控制算法部署等方面開展研究。 |
沈南燕 |
13817514579 shny@shu.edu.cn |
98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研究方向人員。 1)上海市經信委人工智能專項“具備高動態(tài)行走與協(xié)調運動能力的人形機器人研究”(項目編號:RZ-RGZN-01-24-0485),執(zhí)行周期為2024年06月至2026年05月。項目將重點關注基于強化學習、深度學習、模仿學習的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在人形機器人運動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適應性提升、機器人真實場景中的高效技能遷移與執(zhí)行等方面開展研究。 2)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基于具身智能的汽車產線人形操作機器人技術創(chuàng)新研發(fā)和示范應用”,執(zhí)行周期為2024年11月至2026年10月。項目將重點關注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技術,在上肢運動數(shù)據(jù)集建立、基于視覺大模型的目標識別與位姿估計、上肢主動避障路徑規(guī)劃、基于模仿學習的上肢技能復現(xiàn)等方面開展研究。 |
李靜 |
13564536728 ian1982@shu.edu.cn |
99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機器人技術和智能無人系統(tǒng) | 羅均 | xiexie0520@shu.edu.cn |
100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機器人技術研究、探測機器人裝備 | 蒲華燕 | xiexie0520@shu.edu.cn |
101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面向器官芯片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以及面向智能感知的柔性傳感研究。內容包含:微納制造、微流控芯片、醫(yī)療器械、智能傳感。 | 岳濤 | tao_yue@shu.edu.cn |
102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機器視覺、仿生機器人、機器頭腦 | 張曉林 |
15502138758 zhang-xiaolin@shu.edu.cn |
103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 2 |
1)圍繞在研的有關生物制造、增材制造、柔性傳感與智能可穿戴方向的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開展科研工作,具體包括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軍工重點項目、基金等。 2)圍繞校地合作平臺,開展科研成果的研究與轉化工作。 以上兩類工作可以任意選一個 |
劉媛媛 |
15900611572 yuanyuan_liu@shu.edu.cn |
104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 2 | 海洋無人艇系統(tǒng)與裝備、海洋環(huán)境動能自俘能技術與部組件 | 彭艷 | xiexie0520@shu.edu.cn |
105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 | 針對生物醫(yī)學大數(shù)據(jù)中的小樣本、特征高維度、標注成本高等特點,發(fā)展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突破藥物發(fā)現(xiàn)等領域的若干關鍵技術,并構建相關應用系統(tǒng)。 | 昝鵬 |
13816738758 zanpeng@shu.edu.cn |
106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 | 針對大氣模型復雜、環(huán)境監(jiān)測大數(shù)據(jù)分析算力要求高等特點,發(fā)展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突破主動強化學習等領域的若干關鍵技術,并構建相關神經網絡模型和應用方法。 | 昝鵬 |
13816738758 zanpeng@shu.edu.cn |
107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 | 從事腦機接口相關的編解碼理論方法研究,腦電/近紅外/影像信號解析,rTMS/tDCS/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神經調控、腦機接口技術在重大腦疾病包括腦卒中、抑郁、焦慮、認知障礙等的輔助診斷及康復治療研究,腦機接口人機交互技術,腦機技術的工程化研究。 | 楊幫華 |
13564462808 yangbanghua@shu.edn.cn |
108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 | 面向機器人集群協(xié)同環(huán)境探索技術需求,研制實驗驗證系統(tǒng),并開展試驗驗證工作。 | 王玉龍 |
17821741796 yulongwang@shu.edu.cn |
109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 | 基于壓電智能結構構建振動主動控制系統(tǒng),要求熟悉主動振動控制技術,包括但不限于壓電陶瓷、磁致伸縮材料等智能材料的應用;致力于推動前沿科學研究,并有志于在振動控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高志遠 |
021-66130930 gaozhiyuan86@shu.edu.cn |
110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2 | 主要從事國家基礎類重點項目研究,面向工業(yè)互聯(lián)網/復雜網絡化系統(tǒng),開展(1)網絡攻擊感知、預測及三維虛擬呈現(xiàn),或(2)網絡安全協(xié)同調控,及其制造業(yè)等應用研究,取得高質量理論成果。 | 費敏銳 |
13661564521 mrfei@staff.shu.edu.cn |
111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2 | 圍繞智能無人系統(tǒng)與機器人的單體自主和群體智能,開展智能感知、自主決策、精準控制、跨域協(xié)同等方向研究。歡迎具有野外機器人、農業(yè)機器人、水下作業(yè)機器人、多機跨域協(xié)同、具身智能、機器視覺、大模型等相關經驗的博士合作聯(lián)盟。 | 苗中華 |
13816474089 zhhmiao@shu.edu.cn |
112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2 | 網絡化控制、智能電網 | 張進 | jzhang@shu.edu.cn |
113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 | 主要聚焦于無人艇在海洋中進行航行時的自主感知、規(guī)劃與智能控制 | 謝文博 |
13836194085 xiewenbo@shu.edu.cn |
114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電氣工程 | 1 | 混雜系統(tǒng)、大系統(tǒng)控制論及其在新能源電力系統(tǒng)中的應用 | 宋楊 | y_song@shu.edu.cn |
115 |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電氣工程 | 1 | 研究電力信息物理系統(tǒng)安全性、網絡攻擊下的分布式狀態(tài)估計、抵御攻擊的電力信息物理系統(tǒng)蜜罐設計 | 李雪 | lixue@i.shu.edu.cn |
116 |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2 | 基于知識增強的金融欺詐檢測大模型可解釋推理方法研究。 | 余航 |
18502018434 yuhang@shu.edu.cn |
117 |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 | 針對智能場景應用需求,開展多模態(tài)信息融合及聚身智能關鍵技術研究,并在特定場景開展應用驗證。 | 彭俊杰 |
66132815 jjie.peng@shu.edu.cn |
118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氣候風險資產定價與風險管理、碳金融 | 倪中新 | zhongxinni@shu.edu.cn |
119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3 | 制度型開放、技術創(chuàng)新與新質生產力 | 李平 | lipingsdut@163.com |
120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3 | 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向之一進行合作研究:新結構金融學與中國自主理論創(chuàng)新;綠色金融與碳交易;宏觀金融與貨幣政策。 | 尹應凱 |
yinyk@shu.edu.cn 021-66136500 |
121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1 | 亞洲經濟一體化和亞洲經濟共同體建設,包括亞洲經濟生產網絡、共同市場以及中間品貿易和新雁行形態(tài)。 | 歐陽i | ouyangyao@shu.edu.cn |
122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1.友岸與近岸外包對中美貿易的影響研究;2.人工智能、數(shù)字經濟發(fā)展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研究 | 董有德 |
dongyoude@163.com 021-66133455 |
123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在產業(yè)經濟學(數(shù)字經濟方向)、勞動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等領域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 毛雁冰 |
ybmao@t.shu.edu.cn 13651686121 |
124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項目1:聚焦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韌性相關問題研究;項目2:聚焦“一帶一路”建設與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研究。 | 張恒龍 |
hlzhang@shu.edu.cn 15000152229(微信) |
125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長三角高端裝備制造業(yè)價值鏈躍遷二元路徑選擇及協(xié)同治理研究》( 23YJAZH051) | 胡浩 |
huhao@staff.shu.edu.cn 021-66135095 |
126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美麗中國目標下多元協(xié)同生態(tài)治理路徑研究》,展開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 | 呂康娟 |
lvkangjuan@shu.edu.cn 021-69980016 |
127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3 | 全球價值鏈、國際貿易政策體系“雙重構”的影響與應對研究。深入解讀全球價值鏈背景下內外環(huán)境變化與國際貿易政策體系重構及其影響,兼顧國內價值鏈優(yōu)化與全球價值鏈攀升兩大政策目標,將國內價值鏈納入到全球價值鏈分析框架下,建立針對國際經貿關系與國際貿易政策的宏觀分析視角和微觀分析基礎,分析、預判全球價值鏈重構與國際貿易政策體系重構的相互影響。將國內制度改革與政策體系建構納入到全球產業(yè)網絡與價值鏈分工下,探尋施政依據(jù)與重點領域,從互動的角度,考察相關政策的全球特征與波動溢出效應,特別是全球價值鏈分工因素和國際經貿新規(guī)則對于我國的影響與約束,歸納并形成中國國際貿易政策新體系及其協(xié)同機制與實施路徑的系統(tǒng)框架。 | 殷鳳 |
yinfeng.sh@163.com 021-66138015 |
128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3 | 人工智能與國際貿易:探索研究人工智能對貿易模式、貿易規(guī)則、貿易內容的影響,以及國際貿易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作用;地緣政治經濟與世界經濟:研究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格局的發(fā)展與演變,探索世界經濟在其演變中的作用,及其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 何樹全 |
anthonyho@shu.edu.cn 021-66137010 |
129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創(chuàng)新鏈產業(yè)鏈人才鏈耦合機制研究項目:基于新質生產力視角,探究三鏈要素耦合和系統(tǒng)耦合的傳導機制、協(xié)同機制和動力機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 陳秋玲 | qiuling1206@126.com |
130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產業(yè)經濟;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 | 聶永有 | nyy2000@163.com |
131 | 經濟學院 | 應用經濟學 | 2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深度學習模型的中國區(qū)域投入產出表預測研究》,運用深度學習的革新方法來解決中國區(qū)域投入產出表編制中的難題,是適應當前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經濟變革,及新質生產力環(huán)境下提升經濟數(shù)據(jù)精準度與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的緊急需求。本課題以“中國區(qū)域投入產出表”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預測模型,研究探索模型的理論基礎、方法體系及在中國的創(chuàng)新應用,旨在全面解析投入產出表預測的深度學習方法與實踐。 | 赫赫 | hehe1982428@shu.edu.cn |
132 | 理學院 | 數(shù)學 | 2 |
1.AI在離散可積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1. 可積系統(tǒng)具有特殊的數(shù)學結構,這些結構具有一定優(yōu)勢作為研究對象來發(fā)展AI的相關算法。2. 離散可積系統(tǒng)中的若干問題可以嘗試借助于AI獲得研究啟發(fā)。) 2.超離散可積系統(tǒng)與橢圓曲線(超離散可積系統(tǒng)需要發(fā)展新的數(shù)學方法與工具。如何將橢圓曲線與橢圓函數(shù)應用于超離散可積系統(tǒng)的研究,是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 |
張大軍 | djzhang@staff.shu.edu.cn |
133 | 理學院 | 數(shù)學 | 1 | 偏微分方程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 姚鋒平 | 15000463246/yfp@shu.edu.cn |
134 | 理學院 | 數(shù)學 | 1 |
數(shù)學物理中的偏微分方程(組),特別是現(xiàn)實描述現(xiàn) 實生活中的波動現(xiàn)象的方程或方程組的定性理論及算法研究。 |
劉見禮 | 66135580/jlliu@shu.edu |
135 | 理學院 | 物理學 | 3 | 拓撲量子特性的理論與計算 | 胡曉 | hu_xiao@shu.edu.cn |
136 | 理學院 | 物理學 | 4 | 上海大學量子科技研究院致力于發(fā)展量子材料制備和量子態(tài)調控技術,并探索其在量子信息領域的應用。為加快發(fā)展,鐘建新研究團隊誠邀博士后(多名)?;疽螅海?)物理、量子、電子、材料等相關專業(yè)博士學歷;(2)從事過量子材料生長與表征、微納加工、計算凝聚態(tài)物理、量子計算、超寬禁帶材料、拓撲材料、超導、二維材料等相關領域科研工作。 | 鐘建新 | jxzhong@shu.edu.cn |
137 | 理學院 | 物理學 | 3 | 稀土摻雜鈣鈦礦納米晶材料及其光電器件研究 | 宋宏偉 | 13756189863/songhw@shu.edu.cn |
138 | 理學院 | 物理學 | 2 | 高溫超導量子材料及關聯(lián)氧化物的電子結構研究(銅、鎳基超導、Kagome等);鈣鈦礦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電子信息的研究;新型量子態(tài)準粒子的探索和光譜學研究;二維量子材料電子結構、量子相變的研究 | 尹鑫茂 | 19376841179/yinxinmao@shu.edu.cn |
139 | 理學院 | 物理學 | 2 | 高溫超導材料及應用相關領域 | 蔡傳兵 | 13524190269/cbcai@shu.edu.cn |
140 | 理學院 | 物理學 | 4 | 基于計算物理和數(shù)據(jù)驅動的量子材料前沿研究。聚焦拓撲電子和自旋耦合效應,開發(fā)設計新型量子材料、研究量子效應及其物理機制、探索量子器件的構建與應用等,為未來量子材料科學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提供基礎知識。 | 任偉 | 66136129/renwei@shu.edu.cn |
141 | 理學院 | 物理學 | 2 | 結合企業(yè)需求,開發(fā)超快激光、水導激光等先進激光加工裝備。 | 戴曄 | yedai@shu.edu.cn |
142 | 理學院 | 物理學 | 2 | 從事理論物理,規(guī)范引力對偶及引力波相關研究 | 葛先輝 | gexh@shu.edu.cn |
143 | 理學院 | 物理學 | 1 | 極端相對論重離子碰撞 | 許曉明 | 66136836/xmxu@shu.edu.cn |
144 | 理學院 | 物理學 | 1 | 探討四階衍射介質中的非線性現(xiàn)象 | 申明 | shenmingluck@shu.edu.cn |
145 | 理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1.PEM和AEM電解水離子膜和催化劑研究。2.碳納米管在儲能電池中的應用研究。 | 趙宏濱 | 02166138002/hongbinzhao@shu.edu.cn |
146 | 理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電解水制氫用陰離子交換膜的設計與規(guī)?;苽?/td> | 錢匯東 | 13764181342/qianhd@shu.edu.cn |
147 | 理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 | 博士后在站期間基本年薪20萬,團隊或合作導師增加補充薪酬。在站期間支持申報各項人才計劃和科研基金資助,符合條件者推薦申請博新計劃和上海市超級博士后等資助,年薪可達35萬以上。合作導師主要從事有機合成方法、電子化學品合成純化等領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學基金等項目研究,以通訊作者在Angew Chem.、Nat. Commun.等國內外期刊發(fā)表70余篇SCI論文。 | 李健 | 15121100276/lijian@shu.edu.cn |
148 | 理學院 | 物理學 | 1 | 稀土發(fā)光材料 | 孫麗寧 | 13918114712/lnsun@shu.edu.cn |
149 | 理學院 | 物理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 4 |
上海大學理學院材料生物學長期從事納米生物傳感與成像領域研究,近年來承擔心衰檢測和成像領域重大項目,擬招聘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交叉領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員2-4名。 研究方向包括: 1. DNA納米技術及在藥物遞送和生物檢測領域中的應用; 2. 微流控芯片系統(tǒng)構建和應用; 3. 心臟疾病的先進影像學診斷和治療; 4. 基于分子自組裝的微納制造。 應聘條件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品學兼優(yōu),身體健康;年齡在35 周歲以下,且獲得博士學位不超3年; 2、招收物理、化學、材料、生物、臨床等專業(yè)方向的博士,具有DNA納米技術領域、納米生物醫(yī)藥和納米遞送系統(tǒng)、生物傳感和成像、臨床檢驗和心臟疾病診療領域研究經驗者優(yōu)先; 3、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轉化研發(fā)的能力,實驗技能優(yōu)良; 4、具有一定的英文讀寫及交流的能力,能夠獨立完成英文論文的寫作; 5、為人踏實、敬業(yè)、認真,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
王麗華 | 劉學 13611764857 Email:liuxue@shu.edu.cn |
150 | 理學院 | 物理學 | 1 | 疾病的物理干預 | 孫艷紅 | sunyanhong@shu.edu.cn |
151 | 理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5 |
張登松,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科睿唯安,2020至今),中國高被引學者(愛思唯爾,2018至今),現(xiàn)任上海大學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科技部納米復合功能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負責人、上海資源環(huán)境新材料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從事能源環(huán)境催化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發(fā)展了多種減污降碳新技術。以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Chem Rev、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Technol、Adv Mater等國內外期刊發(fā)表270余篇SCI論文,被引用2.5萬余次,H指數(shù)為95。 招聘條件: 1.年齡35周歲以下,近年內獲得環(huán)境、化工、化學、材料等專業(yè)博士學位; 2.具有良好的獨立科研能力,富有責任心和團隊精神; 3.有較好的英文讀寫能力和良好的學術發(fā)展?jié)摿?,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發(fā)表過論,研究成果突出者優(yōu)先考慮。 |
張登松 | 021-66134330/dszhang@shu.edu.cn |
152 | 理學院 | 物理學/化學工程與技術 | 3 |
1、AI驅動的高分子復合材料研發(fā)。2、高分子復合材料的功能化。 項目得到多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等的支持。 https://scicol.shu.edu.cn/szdw/faculty/dp.htm |
丁鵬 | 021-66136025/dingpeng@t.shu.edu.cn |
153 | 理學院 | 物理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 3 | 鈉離子電池/固態(tài)電池/電解水制氫 | 趙玉峰 | yufengzhao@shu.edu.cn |
154 | 理學院 | 物理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氧還原反應電催化,燃料電池 | 張世明 | smzhang@shu.edu.cn |
155 | 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 | 力學 | 10 | 力學學科依托上海市應用數(shù)學和力學研究所、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力學信息學前沿科學研究基地,形成了能源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動力學與控制、先進材料與結構的力學、復雜流動的機理與控制、人工智能驅動的多物理耦合力學等多個特色方向。 |
博士生導師:陳紅勛研究員、陳立群教授、程玉民教授、楚海建教授、代欽研究員、狄勤豐研究員、丁虎研究員、董宇紅研究員、郭興明教授、郭戰(zhàn)勝教授、胡國輝教授、胡宏玖教授、江進武教授、盧東強教授、盧志明教授、宋亦誠教授、汪華苗教授、王伯福教授、楊慶成教授、楊小權教授、應時輝教授、于進副教授、張東升教授、張俊乾教授、張能輝教授、張?zhí)镏医淌凇⒅苓M教授、周全研究員、莊啟亮教授、安兵兵副教授、陸澤琦副研究員、呂淳副研究員、毛曉曄副教授、魏莎副研究員 (注:招聘博士后,應符合學科發(fā)展需求、學校合作導師要求和擬進博士后流動站要求。) |
66136103/shusmeshr@oa.shu.edu.cn |
156 | 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 | 土木工程 | 5 | 土木工程學科現(xiàn)有結構工程、巖土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二級學科,形成了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結構抗震減震及控制、飽和/非飽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論模型、巖土結構變形機理及加固技術等特色研究方向。 |
博士生導師:杜曉慶教授、何文教授、侯娟教授、李春祥教授、劉飛禹教授、劉文光教授、彭妙娟教授、秦愛芳教授、孫德安教授、王深教授、武亞軍教授、張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戴自立副教授、任重副教授、舒展副教授、王長虹副教授 (注:招聘博士后,應符合學科發(fā)展需求、學校合作導師要求和擬進博士后流動站要求。) |
66136103/shusmeshr@oa.shu.edu.cn |
157 | 上海電影學院 | 藝術學 | 1 | 藝術史論與藝術創(chuàng)意 | 黃劍波 | 13801816818/147975964@qq.com |
158 | 上海電影學院 | 藝術學 | 1 | 藝術地理學與中國近代藝術史 | 張慨 | 19946186463/405863473@qq.com |
159 | 上海電影學院 | 藝術學 | 1 | 17-19世紀中國花鳥圖像西傳史研究,202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主要聚焦于17-19世紀西方瓷器、紡織品、室內裝飾、外銷畫、各類珍玩等藝術形式中中國花鳥圖像的文化形態(tài),探討17-19世紀中國花鳥圖像如何通過西傳路徑全方位融入西方受眾,繼而對西方產生歷史影響。項目將在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國內外30家具代表性的博物館、美術館進行走訪與深入勘察。 | 李采姣 | 632071213@qq.com |
160 | 上海電影學院 | 藝術學 | 2 |
1、梅蘭芳舞臺劇目的當代傳承研究; 2、心學視域下的晚明藝術思潮研究。 |
張婷婷 |
021-56333204 ztt@shu.edu.cn |
161 | 上海電影學院 | 藝術學 | 1 | 電視劇史論研究、重大主題影視研究 | 張斌 | skyz@vip.163.com |
162 | 上海電影學院 | 藝術學 | 1 | 影視動畫藝術與新媒體影像,在新媒體語境下,探討當代動畫影視動畫藝術的新業(yè)態(tài)、新價值。 | 祝明杰 | 13818698462/zmjcr@126.com |
163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招收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獨立發(fā)表過1篇以上高水平C刊論文的博士研究生 | 李友梅 | liyoumei@mail.shu.edu.cn |
164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招收研究方向為基層治理研究,獨立發(fā)表過1篇以上c刊論文的博士研究生 | 黃曉春 | hxiaochunworkgroup@126.com |
165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招收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或家庭方向,獨立發(fā)表過1篇以上c刊論文的博士研究生 | 紀鶯鶯 | Jiyingying12@126.com |
166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招收具有城市社會學、組織社會學、金融社會學、計算社會科學方向研究經驗,擅長定量研究,具有社會調查經驗,發(fā)表過最少1篇C刊論文的博士研究生 | 盛智明 | sheng@shu.edu.cn |
167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招收具有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專業(yè)背景,發(fā)表過兩篇以上C刊論文,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博士畢業(yè)生。 | 張海東 | haidongz@shu.edu.cn |
168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本崗位招聘致力于婚姻、家庭與性別等領域的前沿社會學研究的博士后研究人員,期待該研究人員重點應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量化文本分析方向)進行學術工作,具備獨立開展研究的能力,協(xié)助團隊完成相關科研任務,共同推動高質量研究輸出。 應聘條件: 已取得或即將取得社會學、統(tǒng)計學、計算社會科學等相關領域博士學位;熟悉并能夠熟練應用以下大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AI)、自然語言處理(NLP)、網絡分析、數(shù)據(jù)可視化、社交媒體分析;可以開展復雜數(shù)據(jù)分析,精通以下主流統(tǒng)計軟件及編程工具,包括但不限于:R,Python,MATLAB,STATA等。 加分項: 具備定性訪談經驗,熟悉使用 Nvivo, Maxqda等工具進行文本標簽分析; 在SSCI收錄期刊發(fā)表過學術論文。 |
計迎春 | yingchun_ji@163.com |
169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招收社會學背景博士,研究聚焦精神健康、殘障研究、社區(qū)康復等議題。 | 楊锃 | yangzeng@shu.edu.cn |
170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研究方向:宏觀社會工作實踐研究、樞紐型社會組織與基層社會治理研究 | 彭善民 | smpeng@163.com |
171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招收醫(yī)學社會學背景博士,研究聚焦疾病、衰老、臨終與死亡、哀傷等議題。 | 程明明 | chengmmthu@163.com |
172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1 | 研究方向:老齡與健康方向。具有扎實統(tǒng)計學基礎,能夠獨立開展學術研究以及田野調查。具有學術發(fā)表的經驗。 | 陽方 | ouyangfang2014@163.com |
173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2 | 上海大學經濟社會學與跨國企業(yè)研究中心(IESM)旨在通過碩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對中國企業(yè)長期深入的海外田野調查,跟蹤研究中國企業(yè)海外經營實踐,推進經濟社會學基礎理論生發(fā),以經濟社會學“利益——規(guī)范”雙重博弈均衡理論指導企業(yè)海外發(fā)展,助力中國企業(yè)更好地“走出去”。 | 劉玉照、嚴俊 | Liuyuzhao@shu.edu.cn |
174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2 | 招收擁有人口學、環(huán)境科學、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或人口與環(huán)境關系相關學科研究背景、擅長量化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fā)表過3篇及以上論文的博士生 | 蔣耒文 | ljiang@shu.edu.cn |
175 | 社會學院 | 社會學 | 2 | 招收擁有人口學相關學科研究背景、擅長量化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fā)表過3篇及以上論文的博士生 | Samir KC | kcsamir@gmail.com |
176 | 生命科學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薯蕷皂素系200種上市甾體藥物的前體,目前主要依賴傳統(tǒng)的植物提取提供藥源。然后植物體內薯蕷皂素的含量通常較低且不穩(wěn)定,造成薯蕷皂素提取成本高、藥源質量難以保障,嚴重影響了薯蕷皂素醫(yī)藥產業(yè)鏈的健康發(fā)展。本項目擬集合基因組學、轉錄組學、代謝組學等多組學研究策略,研究薯蕷皂素在植物體內是如何被調控,發(fā)掘其中的調控基因,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chuàng)制薯蕷皂素穩(wěn)定高產的藥源材料。項目的研發(fā)成果將為薯蕷皂素相關的醫(yī)藥產業(yè)鏈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 | 章焰生 |
021-66130927 zhangys1@shu.edu.cn |
177 | 生命科學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能量信號調節(jié)細胞生理和行為的機制 | 羅利 |
13482063778 liluo@shu.edu.cn |
178 | 生命科學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1 | 新型材料設計和傳感器件構建及在疾病診療中應用 | 陳紅霞 |
021-66137539 hxchen@shu.edu.cn |
179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2 |
1.6G無線信息中心網絡賦能AI關鍵技術 圍繞6G與AI深度融合場景下無線網絡資源發(fā)掘所面臨的技術挑戰(zhàn),探索基于無線信息中心網絡的環(huán)境信息、頻譜資源、算力資源、6G數(shù)據(jù)面等多維度無線網絡資源的智能感知機制;研究以信息為中心的分布式邊緣緩存、異構多連接、泛在算力效能優(yōu)化等關鍵技術,提升網絡邊緣算力的利用率;研制無線信息中心網絡賦能AI的原型系統(tǒng),開展分布式AI訓練與推理、模型驗證與部署、云邊協(xié)同等原型驗證 2.透射智能超表面高階電磁調制通信技術 研究智能超表面對電磁波幅度、相位等特性動態(tài)靈活調控相關物理機理,探討智能超表面單元的寬帶電磁調諧機理與實現(xiàn)方法,形成智能超表面陣列散射動態(tài)編程調控的綜合設計方法;研究智能超表面的高階電磁調制技術、多流波束生成技術、波束與電磁調制同步控制技術;研究信道建模技術,形成智 能超表面基礎物理模型、基于統(tǒng)計幾何、射線追蹤或混合的智能超表面信道模型框架;研制無數(shù)字基帶的寬帶透射智能超表面陣列及高階電磁調制的原型收發(fā)系統(tǒng) |
張舜卿 |
13918827203 shunqing@shu.edu.cn |
180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 | 從事人工智能安全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 馮國瑞 | grfeng@shu.edu.cn |
181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 | 星載激光通信是當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也是工程應用的熱點,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fā)展方向。而星上通信光源不同于地面的通信,存在諸多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需要我們去共同去研究探索。本項目屬于航天科工支撐項目,直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 陳偉 |
1390167973 chenweiSD@shu.edu.cn |
182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 | 以有源光纖為研究基礎,設計并制備新型結構的有源石英光纖,實現(xiàn)新波段的光放大、單頻窄線寬激光光源、高階渦旋光激光光源與渦旋光寬譜光源及芯片級微納激光光源等光器件。 | 文建湘 |
021-66136335 wenjx@shu.edu.cn |
183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 | 癌癥與心血管病醫(yī)學影像的智能診斷、療效評估與預后預測 | 張麒 |
021-66137256 zhangq@t.shu.edu.cn |
184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 | RISC-V無線基帶領域專用處理器設計 | 姜之源 | jiangzhiyuan@shu.edu.cn |
185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2 | 智能信息處理、多模態(tài)數(shù)據(jù)流分析 | 王瑞 |
021-66130058 rwang@shu.edu.cn |
186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2 | 某領域項目支持下,研究量子計算密碼攻擊 | 王潮 | wangchao@shu.edu.cn |
187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 | 研究方法:半導體物理與器件、薄膜沉積技術、柔性電子技術,系統(tǒng)設計與集成技術。 研究內容:新型半導體器件及其柔性顯示、光電探測、柔性智能傳感電子器件及其應用。 | 張建華 |
13651997319 jhzhang@shu.edu.cn |
188 | 微電子學院 | 機械工程 | 1 | 研究方法:半導體物理與器件、薄膜沉積技術、柔性電子技術,系統(tǒng)設計與集成技術。 研究內容:新型半導體器件及其柔性顯示、光電探測、柔性智能傳感電子器件及其應用。 | 張建華 |
13651997319 jhzhang@shu.edu.cn |
189 | 微電子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研究方法:半導體物理與器件、薄膜沉積技術、柔性電子技術,系統(tǒng)設計與集成技術。 研究內容:新型半導體器件及其柔性顯示、光電探測、柔性智能傳感電子器件及其應用。 | 張建華 |
13651997319 jhzhang@shu.edu.cn |
190 | 微電子學院 | 機械工程 | 2 | 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壓電氮化鋁(含高摻鈧)薄膜沉積 、刻蝕、圖案化等工藝難題;團隊主要的器件方向有超聲芯片、水聽器、濾波器等。 | 古元冬 |
17821856705 Alex.gu@shu.edu.cn |
191 | 微電子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研究方法:量子化學、分子動力學、蒙特卡洛等;研究內容:對有機材料進行分子模擬;光物理、光化學過程模擬。 | 李浩源 |
021-69982807 lihaoyuan@shu.edu.cn |
192 | 微電子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研究方法:量子化學、分子動力學、蒙特卡洛等;研究內容:對有機材料進行分子模擬;光物理、光化學過程模擬。 | 李浩源 |
021-69982807 lihaoyuan@shu.edu.cn |
193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2 | 微機電系統(tǒng)(MEMS)傳感與執(zhí)行器件;射頻微機電系統(tǒng)(RF-MEMS)器件,如射頻諧振器、射頻濾波器等;6G太赫茲MEMS器件;光學MEMS器件/optomechanics。 | 王楠 |
19121860001 nan_wang@shu.edu.cn |
194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3 | 生物標志物和功能核酸生物傳感器;微流控生物芯片/器官芯片;可控釋納米生物材料;生物信息系統(tǒng)及應,分子診斷設備開發(fā)等。 | 張磊 |
18701165146 zhangleich@shu.edu.cn |
195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 | 本項目主要致力于集成光電子學、超構表面光學、晶圓級光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內容涉及集成光電子器件與系統(tǒng)的仿真設計、工藝加工、表征測試。應用場景包括高速光通信、激光雷達、光譜成像、生物化學傳感器等。 | 胡挺 |
15168486853 hu-t@shu.edu.cn |
196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 | 本項目主要致力于集成光電子學、超構表面光學、晶圓級光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內容涉及集成光電子器件與系統(tǒng)的仿真設計、工藝加工、表征測試。應用場景包括高速光通信、激光雷達、光譜成像、生物化學傳感器等。 | 鐘其澤 |
13429809813 zhongqize@shu.edu.cn |
197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 | 本項目主要致力于集成光電子學、超構表面光學、晶圓級光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內容涉及集成光電子器件與系統(tǒng)的仿真設計、工藝加工、表征測試。應用場景包括高速光通信、激光雷達、光譜成像、生物化學傳感器等。 | 董淵 |
13122732736 dongyuan@shu.edu.cn |
198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2 | 面向6G感官互聯(lián)全新業(yè)務需求,研發(fā)微型化、低功耗的腦電、肌電、心電、血氧、汗液等多模態(tài)生理信號的采集、放大、解碼、無線傳輸?shù)囊惑w化系統(tǒng)實現(xiàn)與芯片設計。 | 周婷 |
13564688188 zhouting@shu.edu.cn |
199 | 微電子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 | 面向6G天地一體化網絡,研究天地一體手機直連衛(wèi)星的時頻同步、波束選擇、隨機接入等融合通信關鍵算法,開展芯片與系統(tǒng)設計及應用研究。 | 周婷 |
13564688188 zhouting@shu.edu.cn |
200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 | 面向生物信息交叉前沿應用,開展基于生物液滴精準操控的微流控芯片、片上光學生化集成技術、便攜式PCR儀器等研發(fā)。 | 趙建龍 |
13564688188 zhouting@shu.edu.cn |
201 | 微電子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面向柔性肌電傳感和智能感知應用,主要從事薄膜晶體管制造及晶體管電路設計等相關研究,研發(fā)有源肌電電極陣列,應用智能假肢、健康檢測等。 | 李俊 |
15121044230 lijjun_yt@shu.edu.cn |
202 | 微電子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2 | 面向集成電路高性能邏輯電路和柔性智能感知應用,主要從事先進節(jié)點技術低維晶體管制造及晶體管電路設計等相關研究,研發(fā)高性能邏輯電路,存儲器、類腦智能傳感應用等。 | 李夢姣 |
15221868519 mjli@shu.edu.cn |
203 | 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 | 力學 | 2 | 依托省部級重大項目開展巖土文物保護理論與技術相關研究,包括病害機理、保護技術與效果評價、保護方法體系研究等。 | 黃繼忠 |
021-66134781 June23w@163.com |
204 | 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 | 中國史 | 2 | 世界文化遺產研究;近現(xiàn)代工業(yè)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研究;藝術史與藝術考古研究。 | 段勇 |
021-66134781 duanyong@shu.edu.cn |
205 | 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 | 中國史 | 1 | 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研究。 | 徐堅 |
021-66134781 jxshu@shu.edu.cn |
206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礎,發(fā)表過3篇以上論文(至少1篇發(fā)在C刊),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田野作業(yè)和學術研究的博士畢業(yè)生。 | 黃景春教授 | hjchun808@163.com |
207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招收具有中西文論研究學術背景,發(fā)表過3篇以上學術論文,能夠互動選題的學術研究的博士生。 | 曾軍教授 | zjuncyu@163.com |
208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對中西方美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有深入研究,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理論水平,能夠獨立展開科研的博士生。 | 劉旭光教授 | 1822410622@qq.com |
209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中西美學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論史研究學術背景,發(fā)表過3篇以上學術論文,能夠互動選題的學術研究的博士生。 | 曹謙教授 | caoqian007@126.com |
210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招收具有胡風研究與中國新詩研究基礎, 發(fā)表過3篇以上學術論文,或出版過1部著作,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學術研究的博士生。 | 錢文亮教授 | qwliang@shu.edu.cn |
211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現(xiàn)代思想文化、城鄉(xiāng)文學/文化研究基礎,發(fā)表過3篇以上學術論文,或出版過1部著作,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學術研究的博士生。 | 楊位儉教授 | never_ever@shu.edu.cn |
212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招收具有創(chuàng)意寫作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作基礎,發(fā)表過核心期刊論文,能夠獨立開展創(chuàng)意寫作學理論或者兒童文學、網絡文學等分體創(chuàng)作研究的博士生。 | 葛紅兵教授 | 401354227@qq.com |
213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創(chuàng)意寫作理論或網絡文學研究基礎,發(fā)表過2篇以上核心期刊論文,能夠獨立開展創(chuàng)意寫作前沿理論研究或網絡文學等分體創(chuàng)作研究的博士生。 | 張永祿教授 | zhang_yonglu@163.com |
214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招收具有創(chuàng)意寫作理論和文藝理論,發(fā)表過核心期刊論文,能夠獨立開展創(chuàng)意寫作學理論或者兒童文學文體學、兒童文藝史等研究的博士生。 | 譚旭東教授 | txd428@126.com |
215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古典文獻學、清代詩學及近代學術史研究等基礎,發(fā)表過2篇以上學術論文,或出版過著作、點校整理古籍1部,能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學術研究的博士生。 | 王培軍教授 | zhongluw@163.com |
216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清代文學、版本學、出版史方面研究基礎,發(fā)表過3篇以上學術論文,或出版過1部著作,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學術研究的博士生。 | 鄭幸教授 | zhengxing99@126.com |
217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古代文學,特別是戲曲文獻、理論兼擅的優(yōu)秀博士,要求發(fā)表過3篇以上學術論文,或出版過1部著作,能夠參加古代戲曲評點課題研究。 | 楊緒容教授 | yangxurong@shu.edu.cn |
218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明代文學、宋明理學、古籍整理等某一方面的研究基礎,發(fā)表2篇以上(至少1篇為c刊)相關學術論文,或出版1部學術著作,愿意加入東林學派文獻整理與研究團隊的博士生。 | 尹楚兵教授 | ycb601@163.com |
219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明清唱和詩詞集整理與研究”的學術積累,在國內外本學科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署名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2篇及以上,能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學術研究,并承擔一定事務性工作的博士生。 | 姚蓉教授 | yaorong@163.shu.edu.cn |
220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詩詞學、唐宋文學、現(xiàn)當代舊體文學、文獻學基礎,發(fā)表過2篇以上學術論文,或出版過1部著作,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學術研究的博士。 | 曹辛華教授 | caoxinhuanj@sina.com |
221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中古文學研究基礎,或古典詩詞文賦寫作水平,在核心刊物發(fā)表2篇或以上論文,或出版1部學術專著,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學術研究的博士生。 | 李翰教授 | lihan0616@sina.com |
222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民間文學研究基礎,發(fā)表過3篇以上學術論文,或出版過1部著作,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學術研究和田野作業(yè)的博士生。 | 施愛東教授 | shiaidong@vip.163.com |
223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致力于現(xiàn)代語言學及語言教學、國際中文教育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尤其關注解決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相關問題的語言本體研究、教學研究、資源建設或其他國際中文教育自身發(fā)展有關的理論及其應用。 | 裴雨來教授 | liumeng@shu.edu.cn |
224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致力于世界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尤其關注國際中文傳播和16世紀后歐洲殖民時期的語言傳播。 | 姚喜明教授 | liumeng@shu.edu.cn |
225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現(xiàn)代語言學及語言教學、國際中文教育等相關問題的研究,關注解決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相關問題的語言本體研究、教學研究或其他國際中文教育的理論及其應用。 | 崔希亮教授 | liumeng@shu.edu.cn |
226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主要從事當代民俗學、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研究,關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動向和理論探討,結合中國非遺政策,指導非遺保護工作實踐。 | 劉魁立教授 | liukuili1934@aliyun.com |
227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詩禮文化研究、周秦漢魏六朝文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學術積累。 | 邵炳軍教授 | shaobingjun@sina.com |
228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音韻學理論功底,有田野調查經驗,能運用出土文獻進行學術研究。 | 丁治民教授 | suzhouzhimin@163.com |
229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古漢語語法學研究成果,能運用出土文獻、先秦文獻進行學術研究;除承擔流動站的科研工作外,還需承擔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部分行政事務。 | 楊逢彬教授 | yangfengbin56@aliyun.com |
230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對西儒文獻有興趣,能運用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等理論開展學術研究;除承擔流動站的科研工作外,還需承擔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的部分行政事務。 | 林素娥教授 | linsu101@163.com |
231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系統(tǒng)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原著、西方哲學或文學理論原著閱讀經驗,一定的非虛構類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體驗,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研究域和進一步擴張的潛質。 | 何建明教授 | hjm9991@126.com |
232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系統(tǒng)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原著、西方哲學或文學理論原著閱讀經驗,一定的虛構或非虛構作品創(chuàng)作體驗,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研究域和進一步擴張的潛質。 | 許道軍教授 | xudaojun1973@163.com |
233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民俗學、民間文學理論功底,古代文學與文獻學基礎扎實的優(yōu)秀博士。 | 梁奇教授 | shanghai20088@163.com |
234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文學理論功底,中國現(xiàn)當代通俗文學文獻學研究基礎,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研究的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生 | 石娟教授 | 31680989@qq.com |
235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具有手語語言學、語法學、語音學、計算語言學、自然語言處理、語言政策研究背景,能夠獨立開展相關選題的語言調查和學術研究;需承擔語言學實驗室和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的相關工作。 | 倪蘭教授 | yclannimail@shu.edu.cn |
236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2 | 在語言學史、語言比較研究思想史、語言對比與翻譯、翻譯與國際傳播領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和相關成果發(fā)表(CSSCI、AHCI或SSCI等刊物發(fā)表論文2篇及以上) | 尚新教授 | shangxin@shu.edu.cn |
237 | 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 | 1 | 招收具有中、外文語言測試與評估和二語習得研究,發(fā)表過核心期刊論文,能夠獨立開展語言測試與評估、外語教學法等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博士生。 | 張新玲教授 | xlzhang_632@163.com |
238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藝術史、美術學、歷史考古、文學文藝、建筑設計等相關專業(yè)方向博士畢業(yè)優(yōu)先。 | 段勇教授 | duanyong@shu.edu.cn |
239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具有文藝理論、當代媒介文化與藝術、AI人文藝術研究經歷的申請者優(yōu)先 | 曾軍教授 | 13817549841/zjuncyu@163.com |
240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對美學史、藝術學理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的申請人。 | 劉旭光教授 | 13918477745/1822410622@qq.com |
241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對詞曲藝術、現(xiàn)當代戲曲與音樂文學有繼續(xù)深入研究意愿者。 | 曹辛華教授 | 13913000527/caoxinhuanj@sina.com |
242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對兒童戲劇、兒童電影和兒童文藝史有較大興趣和研究基礎的申請者。 | 譚旭東教授 | 15117922088/txd428@126.com |
243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對戲劇戲曲學、古代文學理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的申請者。 | 楊緒容教授 | 51287909/yangxurong@shu.edu.cn |
244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對古埃及藝術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的申請者。 | 郭丹彤教授 | guodantong@shu.edu.cn |
245 | 文學院 | 藝術學 | 1 | 招收對影視理論、編劇等有較深入研究的申請者。 | 許道軍教授 | xudaojun1973@163.com |
246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理論博物館學;應用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理論與管理;文化遺產機構國際合作交流 | 安來順 | an_laishun@vip.163.com |
247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藝術考古;敦煌學;佛教藝術;石窟考古 | 陳菊霞 | cjxskt@163.com |
248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人間佛教研究;明清以降中國佛教思想研究;佛典漢譯與理解詮釋研究;中華民間宗教研究 | 程恭讓 | chenggr1966@sina.com |
249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世界文化遺產研究;近現(xiàn)代工業(yè)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研究 | 段勇 | duanyong@shu.edu.cn |
250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明清史;明清歷史人文地理;晚清民國基督教史 | 郭紅 | guohongg@163.com |
251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西南考古;文化遺產與博物館研究 | 李明斌 | limingbin@shu.edu.cn |
252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史;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文化史;民國史;上海史 | 廖大偉 | liaodawei1961@163.com |
253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史;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思想史;中共黨史研究 | 劉長林 | liuchlin@shu.edu.cn |
254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三線建設工業(yè)遺產保護利用;工業(yè)遺產博物館;博物館學;古代文物 | 呂建昌 | lvjch@sina.com |
255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先秦史;先秦文獻及思想;儒家經學 | 寧鎮(zhèn)疆 | shdtchxj@163.com |
256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文物遺產與博物館研究。重點是博物館人類學(museum anthropology),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以及文化遺產研究(anthropology of cultural heritage) | 潘守永 | spann@shu.edu.cn |
257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晚清政治史;近代中外關系史;近代報刊史;近代上海城市史;近代租界史 | 王敏 | wangmin63@126.com |
258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中國近現(xiàn)代史;法律社會史;抗戰(zhàn)淪陷區(qū)研究及漢奸審判; 戰(zhàn)后臺灣研究 | YUN XIA | yunxia_SHU@shu.edu.cn |
259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上海地方黨史;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史;中日關系史 | 忻平 | p_xin@126.com |
260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考古學史及考古學理論;中國及東南亞青銅時代考古學;民族考古學;山地考古學;博物館學史;新博物館學;物質文化研究;早期文明比較研究 | 徐堅 | jianxu@jianxu.org |
261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民國時期的土匪史;國民黨特工史;小三線建設研究 | 徐有威 | xuyouwei1964@163.com |
262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近代中國政制史;臺灣史 | 嚴泉 | yanquan@shu.edu.cn |
263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近代中外關系史;中國基督教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 楊衛(wèi)華 | yangweihua1237@126.com |
264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田野考古;考古學史及考古學理論;中國早期文明研究 | 張童心 | sd-zhangtx@163.com |
265 | 文學院 | 中國史 | 1 | 漢唐西域史;絲綢之路文化史;歷史遺存與田野調查 | 張安福 | 405075520@qq.com |
266 | 文學院 | 世界史 | 17 | 目前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4項:“國際禁毒史(多卷本)”“古代埃及新王國時期行政文獻整理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歷史學研究”“中東經濟通史”,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7項。 | 郭丹彤教授;柴彬教授;黃保羅教授;王三義教授;郭長剛教授;趙瑩波教授;劉義教授;江時學教授;唐青葉教授;張勇安教授;Iris Borowy教授;文學國教授;李鳳章教授;吳浩教授;王健研究員;馬曉霖教授;曾桂娥教授 | sanyiw@163.com |
267 | 悉尼工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綠色低碳經濟轉型、可持續(xù)發(fā)展 | 呂康娟 | 021-69980016/lvkangjuan@shu.edu.cn |
268 | 悉尼工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平臺運營管理與供應鏈管理 | 卞亦文 | ywbian@shu.edu.cn |
269 | 悉尼工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本團隊聚焦于:數(shù)智人力資源、人工智能與行為決策、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智慧醫(yī)療、人工智能與教育技術研究方向。團隊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3項,已完成國家教育部社科、上??莆⒔涛妊芯宽椖?0余項;獲得上海市決策咨詢獎、人文社科成果獎、教學獎5項;發(fā)表國際高水平論文10余篇(含F(xiàn)T 50/ABS 4*)。近期,團隊將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工作重塑、組織數(shù)字化轉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學習行為”三個主要方向。 | 霍偉偉 | 13636676315;huoweiwei@shu.edu.cn |
270 | 悉尼工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 1 | 工程建設與運維智能體設計和管理模式研究 | 胡珉 | minahu@shu.edu.cn |
271 | 悉尼工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 | 企業(yè)人工智能轉型、高管團隊特征,和ESG業(yè)績 | 童一杏 | yixingtong@shu.edu.cn |
272 | 醫(yī)學院 | 材料學 | 1 | 開發(fā)細胞規(guī)模化3D培養(yǎng)工藝,獲得大量細胞及其分泌的天然人膠原蛋白;開發(fā)促膠原分泌培養(yǎng)基配方,進一步提高細胞基膠原蛋白的分泌量;開發(fā)膠原蛋白的高效提取純化工藝;對獲得的膠原蛋白進行理化性質表征,細胞生物學檢測等評價,促進科研試劑、醫(yī)療技術、高端醫(yī)美領域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 董昕 | dongxin@shu.edu.cn |
273 | 醫(yī)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 2 | 課題組有相對充足的經費支持,未來研究方向:在藥物化學、化學生物學,與人工智能、計算化學的交叉中,開展針對新型靶標的苗頭發(fā)現(xiàn)與先導優(yōu)化。 | 卞月珉 | yuemin@shu.edu.cn |
274 | 醫(yī)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 3 | T細胞抗原,T細胞表位識別。 | 陳亮 | lchen1@shu.edu.cn |
275 | 醫(yī)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 1 | 抗炎免疫/抗腫瘤/抗耐藥性感染的多肽藥物研發(fā);多肽偶聯(lián)藥物(PDC)的研究和開發(fā);多肽(蛋白)等生物大分子新型遞送系統(tǒng)的研究和開發(fā);海洋生物功能分子的發(fā)現(xiàn)及創(chuàng)新藥物的研發(fā);藥物新靶標的發(fā)現(xiàn)與確證。 | 陸一鳴 |
bluesluyi@sina.com 13801609618 |
276 | 中歐工程技術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 2 | 新能源材料 | 王勇 |
yongwang@shu.edu.cn 021-66136116 |
?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信息請關注博士后招聘網微信公眾號(ID:boshihoujob)
原文出處:
https://hr.shu.edu.cn/info/1141/7309.htm
請您在郵件申請時在標題注明信息來自:博士后招聘網-boshihoujob.com,電話咨詢時說明從博士后招聘網(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